/enpproperty-->
转自经济参考报:
编者按:
在抗击疫情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国企人冲锋在前、勇于担当,他们中有迎难逆行的“白衣战士”,有抗疫保供的“粮草官”,有临危受命支援前线防疫工程的“建设者”,有为确保列车“呼吸系统”安全和运输畅通而彻夜奋战的“铁路人”…… 他们是这场攻坚战中,顶得住的国企“担当”。
记者 刘潇 摄
“我请战,让我上!”
“在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我郑重向组织请战,请组织将我安排到抗疫第一线去,安排到最艰苦、最危险的岗位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这是中国兵器装备集团长安汽车凯程事业部长安客车销售经理田晓光向他所在的社区党支部提交的请战书。他主动申请加入社区志愿者,测体温、登记来访人员、挨家挨户排查人员情况。
不仅高质量完成社区的任务,在战“疫”一线保供的田晓光同样不甘人后。
战“疫”一线物资紧缺,长安汽车陆续接到了各地经销商和政府、团体需求负压救护车的咨询和采购信息。作为长安汽车旗下商用车品牌,长安凯程具备研发和制造医疗用车的资质和实力,他们火速成立项目团队,立即开展需求分析。田晓光把他当销售的“看家本事”使了出来,主动承担各地各方需求对接,短时间内迅速落实订单超过1000台。
负压救护车被誉为“移动的N95口罩”,其要求车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空气在自由流动时只能由车外流向车内,且必须要求将车内的空气进行无害化处理后排出,以实现在救治和转运传染病等特殊疾病病人时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医务人员交叉感染的概率。此外,车上还须配备呼吸机、除颤仪、心电监护仪等全套抢救设备,用于实施危重病人和传染病等特殊疾病病人的抢救。
与技术团队沟通方案可行性、对现有救护车进行研究分析、选定改制车型、对接供应商保供、对生产装配进行风险评价、制定订单计划……这份工作清单,田晓光和他的团队成员争分夺秒地一一完成。
终于,负压救护车下线了。截至2月19日,首批34台负压救护车以最快速度送达战疫一线。
“加班加点生产救护车,做社区的疫情防控志愿者,这都是我作为一名党员对自己的基本要求,同时我也要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田晓光如此解释自己坚持的原因。(记者 王璐 北京报道)
抗疫保供的“粮草官”
新冠肺炎疫情严峻,乌东德、白鹤滩工程建设没有停,三峡、向家坝、溪洛渡等各大电站还在为抗击疫情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清洁能源。作为三峡集团专门从事设备物资管理和物流专业服务的子公司,设备物资公司有这样一群“粮草官”,打赢了一个又一个大国重器的抗疫保供之战。
白鹤滩水电站是中国仅次于三峡水电站的第二大水电站,是世界在建最大的水电站,计划2021年5月下闸蓄水,2021年7月首批机组投产发电。为保证目标如期实现,今年春节期间,5000名建设者坚守一线,全力推进工程建设,大坝工程、地下厂房、泄洪等关键线路施工正常,建设计划安全有序推进。
猝不及防的疫情令形势异常严峻,公司白鹤滩项目部物资分部休假人员一时不能返岗,只有物资合同执行员李斌一人值守,他毅然放弃回家休假,坚守在工地,确保了春节期间白鹤滩水电站施工急需物资普硅水泥399.09吨、低热水泥6497.76吨、粉煤灰1182.02吨的供应,累计协调车辆通行180余车次,满足前方混凝土生产和灌浆消耗需求物资约1.37万吨, 为“大国重器”物资保供贡献了力量。
182公里外,三峡集团正在同时建设乌东德水电站,这是中国第四、世界第七大水电站。工程浇注急需的止水铜,因疫情发生未能按时到货。为保证大坝施工,乌东德工程建设部物资设备部决定从白鹤滩紧急调运该批物资,并将转运任务委托给了设备物资公司。2月1日,乌东德项目部沈兴伦、张德华两名驾驶员分别驾驶两台车辆跨越两省三县,圆满地完成本次转运任务,保证了工程建设物资急需。
铁路人的抗疫“担当”
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有这样一群铁路人,全力以赴奋战在抗击疫情运输保障第一线,在不同的岗位上书写着“担当”。
2月16日9时许,在南京南站19号站台上,虽然已是第三次担当南京南经武汉到长沙南的G577次列车值乘任务,但高铁司机邵晓明精神上一点儿不敢懈怠。他和同事朱翔接车后进行简短的交接整备作业,再次驾驶列车驶向武汉。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为了确保铁路运输畅通,3对南京南途经武汉到长沙南的高铁列车值乘改由南京东机务段高铁双司机全程担当值乘。
南京东机务段接到命令后,第一时间通过宣传栏、手机微信群等载体,向全体高铁司机发出驰援武汉的倡议。“我报名。”“我也加入。”不到一天时间,主动报名的高铁司机超过了100名。经过精心挑选,该段成立了以指导司机、业务骨干等20人组成的首批突击队。
南京南直通长沙南高铁一趟来回将近12个小时,驰援之路穿越疫情严重的武汉、黄冈等地。段里为每名队员配备医用酒精、消毒水、喷壶等,方便途中消毒。
特殊时期的车上通风系统非常重要,“列车的‘呼吸系统’我一定把好关。”包头车辆段呼和浩特东动车运用所乘务队随车机械师吴青原掷地有声地说。
“防疫意识常记起,保护用品穿戴齐;车厢恒温别大意,空气流通病毒去……”近日,吴青原自编的一套值乘防疫顺口溜成为了全段乘务队的日常“防疫法宝”。吴青原是动车乘务队一名随车机械师,疫情防控期间,这个“90后”小伙在做好动车组列车安全值乘工作的同时,积极投身抗击疫情的各项工作,值乘防疫顺口溜就是他从值乘工作中总结出来的。(记者 王璐 北京报道)
“人间天使”的“硬核模样”
“逆向而行”的背影、身着防护服疲惫的身躯、被防护装备压出深深印痕的脸庞……假如这世上真的有天使,相信就是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们的“硬核模样”。
深夜,两名重症患者突发症状,正在病房巡查的中核第二批支援医疗队成员、核工业总医院的钱斌立即对其进行了抢救。确认患者病情稳定后,钱斌走出抢救室,此时已是2月16日凌晨3点。脱下穿了整整6个小时的厚重的防护服时,他整个人就像刚刚洗了个澡,而窗外,武汉正风雪交加。
就在10个小时前,记挂着患者病情的中核第一批医疗队成员从驻地出发,顶着强劲的风雪走向武汉江夏区医院。一路上,他们开玩笑地说:“今天,我们是真正的逆行者。”队长、核总医院的施晓松在手机微信上记录下了这一刻。
时针再往前调10个小时,2月15日清晨7点,中核四〇四医院护士宋晓芳跟随嘉峪关市第三批医疗队奔赴疫区前线。凌晨2点半接到任务的她,仅用不到5个小时就整装踏上了抗击疫情的路上。
这是中核集团三批支援武汉医疗队抗击疫情的24小时图景。
疫情发生后,中核集团第一时间做出部署,核工业总医院第一批医疗队在大年初四紧急出征武汉,1993年出生的重症医学科护师周晓晨便是其中一员。一个多月前刚刚领了结婚证的他,原定今年2月15日举办婚礼。疫情出现,周晓晨第一时间主动签署了“请战书”,在和妻子商量后,决定把婚礼延期举行。
支援疫区第一线谈何容易。了解病情,下医嘱,写病史,精准化治疗;测量体温、打留置针、换补液、采血、上呼吸机……高强度作业,厚厚的防护服下,他们常常是汗流浃背。“由于防护服太过憋闷,最初不适应,有的医护人员直接昏倒在现场。” 核总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李晖说。
不仅如此,身在疫区,要“轻腹上阵”,不喝水不上厕所,因为一出病区身上的防护服就浪费了,还要费时费力再穿一遍。脱下口罩头套时,鼻梁和面部会因长时间戴着护目镜而出现深深的压痕,甚至是红肿。
凌晨,在病区忙碌了一天的第一批医疗队员周童回到驻地时,手机响起,正是他的病人发来的微信:“谢谢!”就是这简单的两个字,让多日来的辛劳全部消解。
一系列的问题考验着每一名医护人员,但患者不安、求助的眼神,他们康复出院时一句句由衷的感谢,让医护人员们更加义无反顾,同时也成为他们抗击疫情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记者 王璐 北京报道)
舍小家顾大家 为了同一个梦想
在疫情防控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航天科工所属位于北京、湖南、湖北等9个省市的航天医院的医护人员组成近百支党员突击队,冲锋在前、英勇奋斗。
2月9日上午,航天医科沈阳航天医院两名护士——宫丽影、王斌,航天中心医院承德分院两名医护人员——郭金琢、张晨义紧急出发,驰援湖北。“带头冲上去是我的责任!作为一名护理人员,我时刻准备着,组织有需要,我肯定要第一时间站出来!感谢医院为我们做的各种准备,我们一定平安归来”,医院护理工作的“领头雁”宫丽影说道。在问及有没有困难时,她直言,“‘大家’现在有困难,需要我,我们的‘小家’就没有困难!”
一同出征的王斌十年前也曾代表医院到武汉参加航天系统护理技能大赛,取得了个人第三名的优异成绩。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却是以实际行动为武汉加油。“没和老妈说,怕她惦记,就说我出差了吧……”
郭金琢是医院ICU主任,在看到通知时,她才刚下夜班,但还是第一时间报了名,“国家需要我,我就去”。她的女儿也说,“这样的妈妈是我的骄傲”。
作为一名“90后”的年轻男护士,张晨义看到信息时也是刚下夜班。当被问“难道你不害怕吗”,他回答,“自从疫情发生以来,始终想着的就是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到最前线去,现在,机会来了,为什么会害怕,就觉得我要上!”在去往市卫健委的车上,张晨义姐姐发来视频,问他在干什么。他轻描淡写地对姐姐说:“姐,我要去湖北了。”电话的那头传来抽泣声,他却笑着安慰姐姐,“一定要去的,不要哭了,支持我。”
沈阳航天医院外二科医生武天鹏也一直冲在疫情防控的一线。武天鹏工作在沈阳,生活在辽阳,因此上班时他辗转在家和医院两个城市之间,整日早出晚归。由于病毒传播力强,他不得不把交通工具由火车改为自驾车,往返需要三个多小时,即使这样,他都保证准时到岗工作。从除夕到2月5日医院放假13天期间,他值了4个白连夜的班,下夜班主动留下值班半天继续坚持战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无论是预检分诊还是外科门急诊,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记者 王璐 北京报道)
“火神山脚下有我”
在疫情面前,每个人都是战士,有夜以继日施工的建筑工人,也有来自中国电子的网络安全守护者,他们千里疾驰搭建网络工程,保障医院网络系统的安稳运行,保护医生和患者们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在自己的岗位上打响抗疫战斗。
1月27日,从杭州返京的火车上,一串电话铃声扰乱了奇安信商务与供应链中心总监吴赣的思绪。“我们今天要紧急发货给建设中的武汉火神山医院,确保火神山医院按期完成建设。”电话另一头急匆匆地说道。
据吴赣回忆,当天在北京的同事40分钟就迅速到岗投入战斗,其他同事也从四面八方火速集结。同事赵宪举很快就拉出了工作清单和时间点,各组人员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下午4点多,手机里又传来了新的需求:清单还要修改,设备还要增加。但是负责物流的顺丰告知,最迟不能晚于下午7点提货发车,否则将赶不上驰援救灾的包机。下午5点,确认的清单终于发过来了。负责核对清单的田露马上进行核对:“VPN有成品加板卡、服务器有成品可返改,不用全新生产,时间应该来得及!”
任务下发后,同事肖兵立即按库位飞速冲到库区找到设备拖到生产区。信息核对,板卡加装,许可灌装,开机验证……一步不能少,一步不能乱。大家全神贯注加速生产,加卡、检测、打标签,换标签、装箱、包装……
“这些工作原本需要7天的时间,但最后交付我们仅用了9个小时。”吴赣自豪地说。这项任务刚刚结束,他的手机里又传来了新的任务,战疫尚未结束,吴赣和同事们的战斗还在继续。
2月2日,火神山医院正式挂牌。目送建设者们凯旋离去,奇安信交付运营子公司湖北分区交付工程师李虎的战斗才真正打响。“火神山医院的信息化系统开始运转,确保信息化系统的网络安全以及整个救治不受网络影响,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信息化机房的空间狭小,每次只能容得下一台设备安装,各种设备需要不同团队协调,李虎他们只能守在机房外边,几双眼睛死死盯着机房里面的操作,一旦有空隙立即钻进机房抓紧安装,10多台设备一直持续到深夜才完成了安装。
按照火神山医院的指令,2月3日凌晨1点是撤离现场的最后时间。但就在零点,一台天眼设备在与其他厂商设备对接中出现了问题,天眼采集器需要采集核心交换机出口的流量,配置的是多模模块,现场却是单模模块和光纤。
李虎和同事们又重新钻进机房排查,紧急协调模块、尾纤,在与其他厂商工程师一同努力配合下,设备之间终于实现了对通,链路up流量采集成功。凌晨1点,李虎和同事们顺利撤离现场。(记者 王璐 北京报道)
“顶梁柱”关键时刻“顶得住”
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一个紧急命令,在一片滩涂坡地上起来了一个又一个的白房子,从火神山到雷神山、从方舱医院到鄂州雷山医院,中冶人纷纷站上了防疫工程最需要的第一线。
1月26日,中国一冶接到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方紧急求助:希望中国一冶为雷神山医院突击制作4800件钢结构加工件,用于项目主体建设。接到求助后,中国一冶连夜召开协调会议,迅速制定加工计划,落实急需材料设备及卫生防护用品。46名突击队员火速集结至武汉阳逻钢结构加工基地,抱着“提前一分钟交工就能提前一分钟遏制疫情蔓延”的信念,投入紧张的加工制作任务。当晚,突击队圆满完成雷神山医院项目构件加工第一阶段任务,并全部发运完毕。
“我第一时间就报了名,只不过对家里是‘先斩后奏’。”尹平,中国一冶钢结构制作项目经理,同时也是制造车间党小组组长。
“说没有顾忌,肯定是假的。但这个时候,我必须站出来,只有党员干部先站出来、冲上去,才能把更多群众带动起来。”尹平坦言。
历经15小时连续奋战,4800件构件加工制作完成,装车发向雷神山医院建设现场。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休息一下,突击队员们又紧急赶制了一批约2000件加工件。同时接到了ICU病房屋架制作任务——门架钢167件、支撑21件、埋件167件。
尹平说,虽然累,但想到这些构件能尽快支援雷神山医院建设,是救命用的,就感觉身上有使不完的劲。
1月28日晚,中冶南方接到武钢气体公司电话求助,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为提升危重病人救治硬件条件,需紧急增设两套液氧储存气化供氧系统,希望中冶南方提供设计服务工作。接到电话后,中冶南方连夜组织钢铁公司电气专业、燃气专业、总图专业、结构专业相关人员组成临时突击队,开启24小时火速驰援。
“我觉得这是治病救人的事情,人人责无旁贷!”39岁的中冶南方总图设计师李冬平说。经过连续十多个小时精心设计和实地反复论证,李冬平和他的队友完成全部设计工作,为后续现场结构基础建设争取到最长时间。
而在鄂州,10天改造鄂州版“小汤山医院”雷山医院正在迅速展开。鄂州雷山医院项目二期工程组组长徐钟园从大年初三接到建设任务起,就告别了家人,一直奋战在现场与时间赛跑。他和现场大多数人一样,由于从早到晚,电话不断,戴着口罩,讲话靠喊,嗓子都是哑的。“我们的敌人不光有看不见的病毒,也有紧迫的时间。”(记者 梁倩 北京报道)
编辑:于江